对白酒香型融合的一些理解

时间:2024-03-26

  对于白酒香型,相信很多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众所周知,中国白酒的香型确定,是在新中国后召开的白酒品评大会。清、浓、酱为三大基础,而后不断出现了新的香型。

  目前来看,人们公认且比较定论的是十二大香型,其中10种早在1989年第五届评酒会就已经确立,虽没有国家标准,但至少行业认可了。


图片4


  也就是说,十二大香型大部分是在上世纪确立沿用至今,时间拨回到现在,在消费市场上,人们已经基本是跟随主流香型和主流白酒品牌在消费,地方名酒则依靠地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共鸣撑起了自己的一片销售天地。

  其实2009年以后,白酒香型就已经没有新的进展了,也就是说,白酒香型基本没有新的概念,新的口味,新的品种。

  但是,酒企从未停止过对于香型以及对自己香型标准的追求,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一旦新的香型被认可,在行业中就会拥有话语权,竞争壁垒更坚固。有资料介绍,无论是地方标准还是行业协会标准,地方酒企在香型确立上始终在前进,香型命名有20多种甚至更多。


图片1


  对白酒的未来,如今有一个问题提出:酱香白酒的起势,之后呢?会是什么?

  有人说是香型融合是趋势。

  这个词语并不新鲜,在白酒行业也早就有人尝试。1998年,沱牌就将其他香型的一种或两种与其结合,在这种看似排列组合式的搭配背后,是对技术和工艺的极高要求,还需要不断反复尝试和筛选。

  多香型融合,其本质还是在某一款基础香型的基础上,进行其他香型口味的包容,比如浓中带酱,清中带浓等等,复合风味的呈现,会让原本不同香型的白酒在同一款白酒上都具备其特色和口感。

  如此说来,香型依旧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香型融合虽然是在打破香型之间的藩篱,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抛开了香型,就没有了参照和依据。


图片2


  都说中国白酒重香,国外洋酒重味。

  所以香型成为了消费者心中最大的白酒区分依据,甚至成为品质的参考,其实这是最大的印象固化,想当初中国评酒大会提出香型的概念,是为了方便评比,而不是为了区分优劣(相反是为了更公平的评比),而如今香型概念已经慢慢变化,其市场效应和当初的概念大相径庭。

  对消费者而言,香型是最为简单有效的信息接收,人们对复杂的信息是很难全部吸收的,所以广告或营销在造势时,往往输出最简单有效的信息。其结果就会是,一叶障目,欲辨妄言。

  对酒企来说,香型融合的结果可能会以市场风向为引导,今年酱香火,那么自己的酒中带点酱味多少能拉动销量,明年清香好,那就弄点清香的,如此紧跟。且还不说此类跟风式的生产,其中是否存在作假作坏的可能。


图片3


  都说香型融合是未来,是趋势是顺应,个人认为新白酒、新品类是可以允许的,新工艺也无妨。复合香型的白酒想必也一定会有其受众,也会受到欢迎,说白了,喝酒这事儿,换换口味很正常。

  但最重要的是,白酒香型背后所承载的,是工艺的特点,原料的要求和勾调的技术,这些是不变的,离开了这些,很多无从谈起。既重味也重香才是中国白酒的未来,二者平衡才是硬道理,一言蔽之:尊重白酒天然的风味特征,而不偏执于某一项指标。

..........................................................................................................................................................................................................................................................................................................................................

上一篇:不同的白酒,工艺上却有很多一样的地方

下一篇:做白酒代理生意真的赚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