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原浆酒的议论有很多,有人觉得不能喝,有人觉得是难得珍贵,而原浆酒的定义,到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较为普遍的一个解释是:粮食(原料和酒曲)酿造,用传统工艺(固态发酵、蒸馏),不经过勾调的酒。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酒厂生产出来的原酒或基酒。
本文一起来梳理原浆酒的历史进程,民国时期,是没有原浆酒这个概念的,因为那个时期的所有酒都是原浆(上述解释的那种)。市场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酒坊,其实都有自己的配方、技艺,那时候唯一的好处是,没有工业化、纯手工、没有任何添加和酒精勾兑之类的操作。
而说到勾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泸州老窖酒厂首创之后,如今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事件,但最初的勾调称为勾兑,而且方法也是用原酒勾兑原酒,用不同槽酿的酒,装坛之后进行勾兑。在添加物尚未发达的年代,香精香料其实少之又少,勾兑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能使酒的口感更为稳定,也就是品质稳定。
建国初期,粮食供应紧张,白酒又耗粮,按当时的生产水平计算,1吨白酒大约需要耗粮3-4吨(酱香型酒更高)。在1955年,国家在山东烟台开始使用地瓜干为代用品生产酒和酒精。
次年,国家轻工业部提出一个课题——“酒精兑制白酒”。
然而,酒精兑制白酒,口感不尽如人意,而大家知道传统白酒的独特香气,是酒精无法实现的,但以此为契机,为勾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酒精兑制白酒,在当时实属无奈之举。
到了九十年代,酒精勾兑技术已成熟,秦池酒勾兑事件,再加上震惊全国的“工业酒精勾兑”假酒案,让酒客们对“勾兑”恨之入骨。
可以说,白酒勾兑的负面反响直到现在依旧有影响,而其中的误解本文不再赘述,可翻阅历史文章。
原浆酒之所以受到欢迎和追捧,得益于人们对白酒勾兑的极度恐惧和不安。
原浆一词,最初被用于医学界,后来逐步应用于染料工业、建筑业、果汁饮料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清酒业“陈酿酒”、“原浆酒”概念便已风靡,因此原浆并非2000年以后才被发明出来,原浆概念早在70-80年代便已产生。
那么,原浆酒会不会也经过了勾调?如果原浆酒降度了还算不算原浆?
窃以为,不添加香精香料、不使用食用酒精,应该才是原浆酒的本质。不论是勾调的还是未经勾调的,只要没有其他任何添加的纯粮食酒,都可以称为原浆酒。
原浆如果作为基酒来理解,那么在口感上可能会出现许多让人不适的感受,毕竟经过蒸煮发酵时,一些杂味和不好的物质仍旧存在,也就是为什么传统工艺的白酒都需要贮存的原因。
原浆贮存之后会不会比市场上的瓶装酒更好喝?这个就要看个人喜好了,贮存一定时间的原浆酒,有害的不好的物质挥发殆尽,酒会变得醇厚,但口感上仍旧有单一和某一味道太过强烈的口感,以酱香酒为例,不同(七轮取酒)轮次的酒有各自的特点和风味,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所以,只能说贮存之后的原浆能喝,看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