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曲对中国白酒的酿造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大家会说,粮食、环境、水都重要啊,是的,只是酒曲介于原料与工艺之间,它既像一种媒介,又像能决定工艺,非常讲究。
要说酒曲多重要,常说的是高粱是白酒的核心、灵魂,曲则是酿造的基础,没有好的酒曲,白酒发酵就可能会不理想,那接下来的蒸馏工序,就更不必说了。
酒曲能给白酒“定型”,所以人们说曲为酒之骨,酒曲用小麦制成,进而在发酵中决定酒的香型基础。一般来说,高温发酵为酱香,中温发酵为浓香,低温发酵则是清香。高中低温度如何界定?那就是酿酒师高手之间的比拼了。
大家应该知道,传统酱酒的工艺是传统固态法,也就是高粱破碎程度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颗粒完整,而传统固态法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大曲。
大曲固态法才能称为传统固态法,而传统固态法酿造的酱香白酒,才能称为传统酱酒。
传统大曲的出现,距今并不久远,大概在明代后期,它以小麦为主要原料制作,形状较大。
曾有人问,大曲之所以叫大曲,难道是因为它大吗?好像不对,但也可以这么理解。
如今的酱酒酿造,虽然都是采用固态发酵法,但使用的酒曲却有不同,比如麸曲酱酒,很早就已经遍地开花了,与大曲的作用一样(酒曲都是糖化发酵剂),但二者酿制出的酱香白酒,品质可不是同日而语的。
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其实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大曲(传统)、麸曲(非传统)。
那就得说大曲和其他酒曲的区别了,本文主要说说大曲和麸曲的区别:
从制作周期来看,麸曲属“快”,制作后必须立即使用,不然活性下降,杂菌增多;大曲正好相反,必须制作后长期储存,而且越久,质量越好,杂菌死亡率高。传统酱酒更愿意使用陈曲(6个月),而不是新曲。
从源头看,麸曲是日本人发明的,后传入中国(上世纪40年代);大曲则是中国人的发明。
从原料看,大曲用的是小麦,生料制作;麸曲用的是小麦的表面,熟料制作。
从形状看,大曲块儿大,麸曲是散状。而从微生物群看,大曲是天然的微生物,麸曲则是人工培育的纯菌种。
这些区别影响了中国白酒的发展,可以说,麸曲的引入,让中国白酒的产量提升了一大截,因为麸曲成本低,既可以固态发酵生产,也可以液态发酵生产。
高粱在酱酒生产分为坤沙、碎沙、翻沙,那么根据酒曲的不同,就可以有很多组合:大曲坤沙,大曲碎沙,麸曲碎沙,麸曲翻沙...
粮食——高粱,曲——小麦,从品种、产地到工艺,总有很多选择,但毕竟酒曲成本没有高粱那么金贵,试想一下,如果上好的高粱用麸曲来酿酒,似乎有点“暴殄天物”。
所以一般情况下,好粮配好曲,只要用大曲,再加高温发酵,从成本核算和品质上推测,都是不错的好酱酒了。